我院成功举办城市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11-04
浏览次数:55

2025年11月4日,由我校及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联合主办的“功能与文化的重构:多元融合视角下城市建设新模式”暨城市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活动在主会场图书馆报告厅举办系列学术讲座的同时,特别设立艺术设计学院分会场,围绕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展开深度研讨。

研讨会以“基于生活美学的传统手工艺保护与转译”为主题开展专题研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泰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赵昆伦;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文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宗建;校科技开发与对外合作处处长王俭教授等专家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会议伊始,我院党总支书记方升详细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与办学成果。


我院毕雪微副院长(主持工作)则介绍了学院近期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的重点工作,分享了学院牵头成立的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非遗传承方面做的具体工作。近期,非遗研究团队围绕“彭城七里”开展了实地调研,梳理现状并撰写相关资政报告,为地方非遗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建议,并以此为抓手持续推进学院“汲取地方养分,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泰华围绕“闽台传统工艺构建两岸文化标识融合路径研究”深入剖析了闽台文化方法及成果,并就闽台区域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传播提出创新性建议。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文珺,在讨论中阐述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以“从文化空间到生活场景的构建”为中心观点,指出非遗保护不能仅止于静态保存,而应致力于将其重新引入现代生活场域,通过设计介入、叙事创新与产业协同,实现手工艺从文化符号向生活产品的有效转化。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宗建发言聚焦于木版年画。他系统介绍了从田野发掘、技艺保护到传播发展的全过程,并以详实的案例,勾勒了这项传统工艺如何通过创新探索焕发新生,有力地论证了其与当代审美和市场深度融合后所展现的蓬勃生命力与文化价值。


校科技开发与对外合作处处长王俭教授在发言中,聚焦于大运河(徐州段)文化这一主线,生动回顾了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地方非遗保护的历程。他不仅高度评价了颜廷芳先生对邳州民艺发展的突出贡献,还详实介绍了王桂英等剪纸艺术家在传承非遗方面的一系列实践,包括开设传习培训班、抢救性搜集保存民艺作品、出版徐州民艺作品集等。此外,王俭教授也分享了包括“赶集计划”与乡村民艺调研在内的当前重点工作与进展,全面展示了从个人到集体、从传承到创新的立体化保护实践。


本次研讨会不仅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建筑保护与非遗传承认知深化‌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深化了对城市历史街区、工业遗存等建筑遗产保护方法的理解,同时拓展了非遗技艺从文化空间生活场景转化的实践路径。研讨会为艺术设计学院的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强化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转化,构建基于生活美学的保护新模式。


新闻来源:朱韵铭

编辑:张孝军

审核:毕雪微

终审:方升


版权所有:艺术设计学院 苏ICP备11021512号—029 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996059